2025年第6期
• 净水技术前沿与热点综述 •
饮用水中碘代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煜
作者单位: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引用本文:朱煜.饮用水中碘代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 2025, 44(6): 38-46.
摘要:【目的】 饮用水中碘代消毒副产物(I-DBPs)是具有高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的新消毒副产物之一,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亟需全面了解碘代消毒副产物在饮用水中特征和风险。 【方法】 文章首先梳理I-DBPs 的碘源来源,然后总结I-DBPs的分类和危害、国内外饮用水中赋存水平、检测方法、生成机理、生成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 【结果】 饮用水中天然碘源是主要的来源,但其他工农业碘源不容忽视。 I-DBPs 与传统卤代消毒副产物相比,表现出更强的微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部分I-DBPs 还导致异嗅问题。 我国饮用水中的I-DBPs 同其他国家相比,基本都处于同一浓度水平。 目前主要的I-DBPs 为碘代三卤甲烷、碘代乙酸、碘代乙酰胺、碘乙醛、碘代酚类等。 部分I-DBPs 已经纳入国家和上海饮用水水质标准中。 I-DBPs的检测方法为仪器分析方法,如气质联用或液质联用技术等色谱分析技术。 I-DBPs 生成与消毒剂类型有关,生成机理与氧化产物次碘酸的生成速率及存在时间有关。 【结论】 I-DBPs 的生成影响因素主要与前体物、碘离子浓度、消毒剂类型以及工艺参数有关。 I-DBPs 控制技术也主要从以上因素以及经济适用性考虑。
关键词:饮用水;碘代消毒副产物;检测方法;赋存特征;研究进展
基金资助:上海市科委:超大城市饮用水韧性及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23DZ12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