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饮用水分配系统中的微生物污染是影响供水安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多水源混合供水区,水质动态变化和水力条件波动使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复杂。 研究旨在分析混合供水区水质变化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方法】 文章聚焦北京市混合供水区,采集不同点位水样,分析水质参数的空间差异;同时,通过高通量测序解析浮游态与颗粒结合态微生物群落特征。 【结果】 电导率、余氯、浑浊度和三磷酸腺苷(ATP)浓度在各采样点存在波动,表明混合供水对水质稳定性具有影响。 相关性分析显示,部分高丰度微生物类群与水质指标显著相关(p<0.05),颗粒结合态微生物对水质波动的响应更为敏感。 Alpha 多样性分析显示,颗粒结合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虽略高于浮游态,但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与氯消毒对浮游微生物的灭活及颗粒物提供的保护屏障有关。 Beta 多样性分析表明,微生物群落分异主要受混合供水导致的水质变化驱动,而非赋存相态。 浮游态与颗粒结合态微生物在组成上存在一定差异,颗粒物增强了水源差异对微生物群落的筛选作用,并影响低丰度菌群的分布。 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 spp.)在部分点位的异常增殖加剧了群落分异,而未培养菌群的高丰度提示管网水质不稳定可能带来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 【结论】 文章揭示了混合供水区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潜在风险,提示有必要加强重点水质参数的动态监测与颗粒物管理,为供水管网水质安全监测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悬浮颗粒物,浮游微生物,微生物多样性,水质风险
基金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3YFC32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