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安全是民生基石,而二次供水作为居民用水 “最后一公里” 的关键环节,其设施规范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千万家庭的用水健康。2025 年 5 月 30 日,时隔 28 年修订的新国标《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 17051—2025)正式发布,并将于 2026 年 6 月 1 日全面实施。近日,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张立尖,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净水技术》 2025 年第 9 期发表重磅研究论文 ——《国标〈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 17051—2025) 实施的几点思考与建议》,从新国标影响、待完善方向及地方实践落地角度,为全国供水行业贯彻新国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也为上海这一 “二次供水设施第一城” 的规范管理指明了路径。
一文读懂新国标:三大核心价值筑牢供水安全防线
作为从 1997 版升级而来的全新规范,GB 17051—2025 并非简单的条款更新,而是对二次供水管理体系的系统性优化。张立尖工程师在论文中明确指出,新国标的核心价值集中体现在三大维度:
1. 规范日常运维:让 “管理有标准、责任有归属”
相较于旧版标准,新国标首次将 “运营要求” 细化为运营单位与人员、水箱(池)清洗消毒、水质检测三大模块,明确要求运营单位每年至少开展 1 次水箱(池)清洗消毒,每年至少 1 次水质检测,并清晰界定必测指标(含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等常规指标,及对应消毒方式的消毒副产物指标)。这一调整彻底改变了过去二次供水运维 “责任模糊、操作随意” 的问题,为运营单位提供了可落地的科学依据。
2. 加速设施改造与接管:推动专业化管理全覆盖
结合 2015 年以来国家四部委关于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的要求,新国标进一步明确设施建设标准 —— 机房需锁闭并设门禁、视频监控,水箱(池)需专用且设水位监控与溢流报警装置,有条件的还需加装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这些要求不仅为新建设施划定 “红线”,更倒逼既有老旧设施加速改造;同时,通过强化运营单位责任,推动供水企业从 “被动配合” 转向 “主动接管”,为二次供水专业化管理铺平道路。以上海为例,截至 2025 年 6 月,当地供水企业已累计接管居民住宅 3.4 亿㎡,计划 2026 年底实现 4.2 亿㎡接管目标。
3. 统一应急处置流程:构建全国水质安全 “防火墙”
针对各地偶发的二次供水水质突发事件,新国标首次明确5 类必须开展水质检测的场景(设施初次使用、长期停用恢复、维修维护后、清洗消毒后、污染事件处置后),并要求进水管与出水管分别设置采样口,为快速排查污染、溯源问题提供关键支撑。这一规定打破了过去应急处置 “各自为战” 的局面,助力构建全国统一的二次供水水质应急保障体系。
直击实践痛点:四大创新思考为新国标落地 “破题”
在肯定新国标价值的同时,张立尖工程师基于上海 11.5 万个居民小区水箱(池)(全国数量最多)的管理实践,精准指出标准待完善的四大方向,其思考兼具专业性与落地性,堪称行业创新亮点:
1. 厘清标准定位:区分 “新建” 与 “既有” 设施要求
新国标部分条款(如机房贴瓷砖、设防淹报警)更适用于新建 / 改建设施,但我国既有二次供水设施占比极高,若强制要求改造,可能因资金(需动用小区维修资金)、场地限制难以推进。论文建议明确标准适用范围,对既有设施给予合理改造过渡期,避免 “一刀切”。
2. 统一术语定义:消除执行中的 “理解偏差”
论文指出,新国标对 “二次供水” 的定义将 “消毒” 列为必选项,但条款中又提到 “宜设消毒设备位置”(可选项);对 “二次供水设施” 的定义包含屋顶水箱、楼宇立管,但条款中仅针对水泵、水箱等核心设备提要求 —— 这种 “矛盾” 可能导致地方执行混乱。建议进一步统一术语内涵与条款表述,避免歧义。
3. 优化水箱(池)容积设计:兼顾安全与效率
新国标沿用旧版 “水箱容积不超过用户 48h 用水量” 的要求,但论文结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及上海改造案例提出质疑:上海 3 个老旧小区改造后,水箱容积按历史最高日用水量设计,仅需维持 6-10h 用水,远低于 48h 标准;且过度放大容积会增加水停留时间,反而提升水质风险。建议以 “贮水更新时间不超过 48h” 替代 “容积上限”,结合小区实际用水量动态设计。
4. 弹性调整检测要求:平衡安全与成本
新国标下,单个水样检测费用从旧版 320 元飙升至 1290-1610 元(增幅 3-4 倍),若覆盖全国千万个水箱(池),成本极高。论文创新提出 “分类检测方案”:安装消毒设备的小区按要求测消毒副产物,未安装的小区可抽样检测;日常以 “重点调查(水黄、水浑等高频问题小区)+ 抽样调查(无问题小区)” 结合,既保障安全,又降低企业负担。
上海经验可复制:四大落地建议为全国提供 “范本”
基于上海多年改造与管理实践,论文提出的四大实施建议,对全国城市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
加速供水企业接管:对新建设施 “应接尽接”,对既有设施按 “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发挥供水企业在制水、调度、水质保障上的综合优势;
优化二次供水加压方式:通过评估出厂压力、区域加压等手段,逐步取消屋顶水箱(上海屋顶水箱达 7.06 万个,多为历史负荷过大导致),减少水质风险点;
制定突发事件分类方案:结合杭州余杭水质事件教训,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如短时间水浑、长时间污染)制定差异化处置流程,平衡 “快速恢复供水” 与 “水质安全”;
推行重点 + 抽样检测:利用上海已有的 6711 个人工采样点、452 个在线监测点,以 “问题导向” 确定检测频次与项目,避免资源浪费。
结语:订阅《净水技术》,紧跟供水行业前沿
张立尖工程师的这篇论文,不仅是对新国标的深度解读,更是地方实践经验与国家标准落地的 “桥梁”,为全国供水行业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的方案。作为刊载该研究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净水技术》 ,长期聚焦饮用水安全、水处理技术、供水管理等领域,是水务工作者、科研人员获取前沿成果、交流实践经验的权威平台。
2026 年是 GB 17051—2025 实施的首年,《净水技术》将持续追踪新国标落地动态,推出更多像张立尖工程师这样兼具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欢迎订阅 2026 年《净水技术》 ,与行业专家共同探索供水安全新路径,守护居民 “最后一公里” 用水健康!
收录情况: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
· 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SCD)
·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核心期刊(A)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 开放存取目录数据库(DOAJ)收录
· 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
· Research4Life(HINARI)收录
· 波兰哥白尼索引期刊数据库(ICI World of Journals)收录

主管单位:
·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 上海市净水技术学会
·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 编:顾玉亮
执行主编:阮辰旼
国内刊号:CN 31-1513/TQ
国际刊号:ISSN 1009-0177
邮发代码:4-652